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负商誉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负商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负商誉-负商誉计入什么科目  第1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负商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商誉的会计处理?
  3.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确认负商誉负商誉?
  4. 非同控和同控入账价值的区别?

负商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负商誉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低于被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负商誉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被并企业存在一些账面上未能表态的不利因素,如企业已出现经营不善的端倪,已存在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或经营活动,导致以后各项利润下降,现金流入减少,从而使合并双方的成本交价格低于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

商誉的会计处理?

商誉会计分录:

1.吸收合并形成的商誉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负商誉-负商誉计入什么科目  第2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贷:商誉减值准备

相关资产减值准备

2.控股合并产生的商誉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负商誉-负商誉计入什么科目  第3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贷:商誉—商誉减值准备(冲减完全商誉的金额×持股比例)

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冲减相关资产的金额,不需要乘以持股比例)

一、新会计准则定义的商誉概念 根据《应用指南》及《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商誉是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取得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其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属于无形资产准则所规范的无形资产。

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有五点:(1)商誉是在企业合并时产生的。投资方合并被投资方取得股权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股权,如企业集团内的企业合并,二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取得股权。先前的无形资产准则规定的“企业自创商誉不能加以确认”在这个新准则中更加明确。(2)商誉的确认是指“正商誉”,不包括“负商誉”。即“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取得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作为商誉(正商誉)处理,如果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合并取得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负商誉,则计入当期损益。(3)商誉的确认以“公允价值”为基础。(4)商誉与企业自身不可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5)商誉不属于“无形资产”规范的内容。商誉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进行处理。二、商誉的确认核算 《应用指南》的规定,会计期末,商誉在资产负债表“资产”栏中单独设立“商誉”项目予以反映。

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确认负商誉负商誉?

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规定:负商誉应当是购买方所获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减去购买成本,不再允许对可辩认资产和负债大于购买成本的差额进行分摊,以减记所购入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

该准则对报告期自1999年7月1日或以后开始的财务报表有效。

非同控和同控入账价值的区别?

非同控和同控入账价值是两种不同的会计概念。

非同控入账价值是指企业以非同一控制的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时,在交易发生时确认的交易金额。换句话说,非同控入账价值是企业与非全资拥有的控股公司或其他实体之间进行交易时,确认的交易金额。

同控入账价值则是指企业与同一控制的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时,在交易发生时确认的交易金额。这意味着企业与其全资拥有的控股公司进行交易时,确认的交易金额即为同控入账价值。

区别在于,非同控入账价值是指与非全资拥有的控股公司或其他实体进行交易时确认的交易金额,而同控入账价值是指与全资拥有的控股公司进行交易时确认的交易金额。这涉及到了企业内部与外部交易的区别,以及控股关系对交易金额的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负商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负商誉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